主页
人人都能
上天堂
只要行善
基本佛学
多问多答
每日修持

印度朝圣之旅
照片展

下载 
(只限英语)
联系和资料
免费书册
留言箱
捐款
关于我们


 

 

人人都能上天堂

只要行善


只要行善!

佛陀教导我们: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简单来说,是布施、持戒和禅修。

 

什么是布施?

布施指的是乐善好施,帮助别人。我们可用不同的方式布施,例如,说好话赞叹他人的善行、用鼓励的言语、对人微笑,这些都能让人开心、喜悦。

你可以伸出援手当义工或捐款,以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不幸人士;也可以与有兴趣的人分享佛法,那是至高无上的礼物。 

布施时尽量不要怨悔、不要歧视或别有用心;要用善心、慈悲心、同理心去布施。

 

什么是持戒?

佛陀劝我们修持五戒以培养良好的品德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
。不饮酒、不吸毒

这是佛教徒自愿遵守的,不是戒令。我们不是害怕犯戒受罚,是明白犯戒的行为将损人害己。

我们从自己不希望被伤害,推及到其他众生也不愿被杀害。同样的,我们不希望成为偷盗、邪淫或妄语的受害者,所以不做出对他人有害的行为。

佛陀也大力劝诫我们避免饮酒和滥用毒品。这是因为酒精和毒品会模糊我们的意识,使我们做出清醒时不会犯上的恶行。

如果破了戒,依佛教的方式,要认知自己的过失,补偿、改过,并下定决心,更努力地持戒,不要再犯。

品德是所有良好言行的基础。因此,要将这五条戒律牢记于心,时时注意言行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能持戒,要培养下列优良的品德就轻而易举了:

1因不愿众生受苦而爱护他们
2善心和慷慨
3忠贞和负责
4诚实、友善、亲切的言语
5
自制力和自觉力

 

什么是禅修? 

禅修指的是净化心识的修持,简单来说就是静坐。静坐能净化心识,使我们更慷慨、更慈悲,从而获得智慧。

佛教禅修法门通常分为两种 -- 内观禅止禅。修止禅有许多方法,而以慈心观较为普遍。所有的禅修法门都有各自的优点

一般认为修内观禅,才能彻底了解自己,才能明白和证悟佛陀的教導,才能认清一切事物的真相。

禅修可说是佛教最高的修行法门,因为佛陀也是通过禅修而开启无上智慧、证悟真理的。

刚开始学习时,禅修不必坐太久,每天或隔天静坐十到二十分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这里是开始学习佛教禅修的好地方。

 



我们需要膜拜佛陀,定期到寺庙,奉献和祭祀吗?

佛教徒不膜拜佛陀,而是把他当老师来尊敬。佛教徒跪拜佛像以表示内心的敬仰,就如向国旗敬礼或奏国歌时立正一样。 

佛教徒无需定期到寺庙,但多数的信徒都会去佛堂会见佛友或学习佛理。佛教也没有规定要奉献,更不做任何杀生的祭祀。 

佛陀说,对他最高的尊敬就是专注地修习佛法,而不是每星期去寺庙一次,其他天依然故我,习性不改。

 

佛教供品的意义是什么?

传统上,香、烛和鲜花是三种最常用的供品。对佛理较有认识的信徒都知道这些其实不是供奉的,而是用来提醒自己的象征品。 

香提醒我们佛法的芳香遍布全世界。烛代表佛法的光明照亮了我们的无明。鲜花的凋谢则提醒我们生命无常的道理。

鲜花盛开时美丽又芳香,但没几天就凋谢枯萎了。同样的,我们最终也会老、死。鲜花提醒我们要尽量利用时间造福人群及实践佛陀的教导。

 

什么是业报

在佛法中,指的是有意识的行为。每个有意识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关的现世或来世的果报。这就是佛教所谓的因果法

我们不应把业报当成是行为的赏罚,而应把它当成‘业’所产生的结果,善业生善报,恶业生恶报。

比方说,一个人经常吸烟,大吃大喝又不运动,中风或得心脏病的机率就很高,最终受尽苦痛。相反地,另一个人注意饮食和照顾身体,老了也能体魄健壮。

因此,多行善业,累积善报的人,今生享受快乐,来世更可轮回人道,甚至天道。反之,无恶不作,累积恶报的人,则生前多灾多难,死后更可堕入恶道。

我们也可把‘业’看成是种子,而‘报’是果实。你有自由选择栽种的种子,因此,尽量播下善业的种子吧!

多问多答将有更多关于业和轮回的解说。

 



业的重要性:

业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我们带着它一世又一世地轮回。 

任何有意识的动作、言语或思想都像一颗播下的种子,在适当环境下就会成长。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如果我们已造很多恶业,该怎么办?能不能向佛陀请求宽恕?

佛陀是我们的老师,不是以祷告求恕的神。佛教徒不相信向任何外在力量祷告求恕、求救。

佛教徒是向对不起的人求宽恕,不是向第三者或任何外在的力量悔过。如果对方不肯原谅我们,或我们造了无法弥补的过失,我们必须真诚的自我悔过,从中学习,然后将事情放下,原谅自己。

佛陀教导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事前考虑清楚,才能避免犯错,才能时时刻刻做得对。

如果不太肯定某个行为是对或错,可用佛陀所教导的准则来衡量:如果这个行为对自己或别人有害,或双方都有害,就应避免。否则,可以继续!

 

林肯(Abraham Lincoln:
 
做好事时,我感到快乐。
做坏事时,我感到不快乐。

这就是我的宗教
.’’




我们该如何纠正过去所造的恶业呢? 

根据因果法,善业不能抵消恶业,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将会在现世或来世结果。 

佛陀用河里的盐做比喻,教导我们如何减少恶业的影响。他说,如果将一汤匙的盐加入一杯水中,水会变得很咸。如果将同一汤匙的盐加入河中,河水的味道就不受影响。

简单的说,我们应尽量累积善业,以削弱之前所造的恶业。 

善业是靠布施、持戒和禅修累积的。

 



佛陀说:
 
不要藐视功德,以为它不会找上门。
一壶水是靠一点一滴的水装满的。
同样的,智者是靠一点一滴的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品德。


 

主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