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人人都能
上天堂
只要行善
基本佛学
多问多答
每日修持

印度朝圣之旅
照片展

下载 
(只限英语)
联系和资料
免费书册
留言箱
捐款
关于我们
 


基本佛学

佛陀

两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在印度北部山区(也就是今日的尼泊尔)迦毗罗卫国的释迦王族诞生。贵为太子的他,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到了少年时代,他觉得这种生活不能给他长久的满足。

悉达多太子观察到所有的人都免不了病痛、衰老及死亡。二十九岁时,看见出家人的平静和安详,这激发了他舍弃奢侈富裕的生活。他知道妻儿在宫里会有妥善的照顾,便毅然离家,寻求永恒的快乐。

经过六年的漂泊与苦行,他了解奢华的生活和极度的苦行都不能使他获得答案。他决定在这两个极端间的中道寻找答案。他接受了供养,坐在菩提树下,下定决心,不证悟绝不离座。经过一夜的深入禅修,他彻底开悟了。从那一刻起,悉达多太子成了佛陀 -- 大彻大悟的觉者。

佛陀在接下来的四十五年里到处弘扬所悟得的真理,也成立了僧团。佛教在北印度盛传开来。佛陀的弟子和信徒包括国王、贵族、商人和农民等。至今,佛法仍让无数人受益。

佛陀在八十岁时平静地进入大涅槃。更多关于佛陀的事迹和教义

 



四圣谛

佛陀证悟了四圣谛 -- 四项真理。   

  1. 苦谛 -- 众生都得受苦  
    包括生理的痛苦和精神上负面的情绪如压力、不满足等。每个人都得受这种苦,因为每个人会生病、会与所爱的人分离、会得不到所要的东西、会老弱及死亡等等。

  2. 集谛 -- 苦由欲望和贪念产生 
    所有的众生,不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贪求美好的感受,逃避不快的感觉。贪得无厌,欲望无穷,不能如愿以偿,痛苦就产生。

  3. 灭谛 -- 克服贪念与欲望,就能灭苦  
    涅槃是在克服贪念、嗔恨和无知以后,断除一切痛苦的平静境界。

  4. 道谛 -- 八正道是离苦的方法
    只要我们修习佛陀教导的八正道,就能逐渐减轻痛苦,最后达到无苦的涅槃境界。

有些人批评佛教强调人生的痛苦而不是快乐喜悦,是悲观的宗教。其实,任何的快乐和喜悦都不能长久,因为没有人逃得过老、病、死的自然法则,因此人生离不开痛苦。

佛教是讲求实际的宗教,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减轻痛苦,甚至解除痛苦,最终得到永恒的快乐。只要实践佛陀所教导的八正道,我们在这一世也能证得涅槃。

 



八正道

  1. 正见 -- 正确的了解
    了解并接受四圣谛。

  2. 正思维 -- 正当的念头
    培养布施、慈悲的念头。

  3. 正语 -- 正当的语言
    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妄语(不说谎)、不恶口(不说伤人的话)及不两舌(不搬弄是非)。培养真诚、温雅、善意和有意义的说话习惯。

  4. 正业 -- 正当的行为
    不杀生、不偷盗及不邪淫。要爱护生命、诚实待人和对配偶忠贞。

  5. 正命 -- 正当的职业
    避免从事伤害人或动物的行业,如不从事屠宰业,不贩卖人口、武器、酒类和毒品等。不道德、伤风化和非法的行业也应避免。

  6. 正精进 -- 以正确的方法努力修行
    努力修行,防止不良念头升起,清除已升起的不良念头,提升及保持良好的念头。

  7. 正念
    时时刻刻保持意识清醒,清清楚楚了解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

  8. 正定
    修习禅定,先专注,使心无杂念,进而启发智慧。 

另一关于四圣谛和八正道的简单解析

 



三法印

佛陀说一切事物皆具有三种特性

无常
一切事物皆无常,每一刻都在变化中。譬如,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成长、衰老的过程,就连星星和宇宙也不断在改变。


一切事物皆无常,一切事物都不停地改变。我们却奢望留住美好的事物,逃避厌恶的事物,因此而产生痛苦。

无我
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只不过是各种身、心因素的综合体。这些因素也根据因缘果报而不断地改变。

 



轮回

由于没有永恒不变的,佛教否认灵魂轮回的说法。佛教认为是意识在轮回。

举个例子,我们拿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和二十岁时的他来做比较。这两者不能说相同,也不能说不同。这些相同和差异之处是属于生理及心理的。同样的,意识一世又一世地轮回,前一世的意识与后一世的意识不能说相同,也不能说不同。

又如,我们将一根蜡烛的火点燃另一根蜡烛。虽然第二根烛火源自第一根,但第二根烛火和第一根烛火并不相同,也不完全相异。

业就是这样随着意识一世一世轮回

初学者可能不太理解这概念,但随着知识的增加,了解度的进展,再加上修习内观禅,学佛者一定会渐渐地了解、领悟轮回。

 



佛教典籍

佛陀的教导 -- 佛法,编录成三大经典 -- 经藏、律藏和论藏, 总称为三藏。三藏的内容非常浩瀚,大约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倍多。

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三藏难免被修改,根据估计,有九成的经典没更改过。因为背诵三藏时,是数百名僧众一起进行的。公元前八十年,当三藏被记录成文字时,也是由大批僧众共同进行的,要更改三藏的经文更不容易。原文抄本流传至今,并完善地保存在斯里兰卡。

经藏
经藏分五部,记载佛陀和资深弟子的开示。佛陀用当时民间的通俗语言巴利语开示,容易沟通,因此弘法非常成功。

佛陀契合时宜,以听众的根器与兴趣,广说不同的法门。他有教无类,不论农民或国王,他都为他们说法。他因材施教,用简单的概念教导普通的百姓,用较复杂和深入的理论教育高层次的听众。

佛陀教导的范围非常广,从个人行为守则到政治、社会、哲学、评论,不但精妙,也很实际,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他的教导尽管已超过两千五百年,至今仍然有实用价值。

侓藏
侓藏也分五部,收录出家众的戒侓和制度,更规定所有的出家众权利平等,僧团或许是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团体。僧团制度至今仍在运作。

论藏
论藏被认为是佛陀较高深的教导,收集了佛教哲学和心理学,以浩瀚、深奥和精密的手法分析佛法,通过整理与分类,将佛法系统化,并编入七本书中。

历来,论藏被当作佛陀的开示,现今有许多评论家却认为它是出家学者记录佛陀精华教导的摘要。

论藏探讨身心活动的实际状况,它分析人类的思维过程及研讨心识和物质的组成。它现代思想家和科学家更早提出许多关于‘本质和认知的见解与概念

 



佛教的派系

为什么有不同的佛教派系?

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成立,佛法的适应力强,传入不同国家时,就融入当地的环境和文化,形成不同的派系。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发展成三个主要派系。

各派系的外在型态虽有差异,主要观念还是一致的。一九六六年斯里兰卡的世界佛教僧团评议会就正式承认各派系,并提出共同的基本佛法,以统一观点

佛教徒接受并尊重多元化,认为不同派系只是以各别的方法达到同一目标,在修持上还是互相扶持的。

与成立了约2,000 年的基督教来做个比较, 世界基督徒数据库名单列出了9 个主要派别和超过9,000 个不同的次级派别。许多的派别拥有根本不同互相排斥的教条

佛教派系有那些?

南传佛教是历史最悠久、最保守的一派。它与原始佛教最接近。比起其它派系,它更简单,更少礼节和仪式,它着重戒律、人格修养和禅修。

北传佛教于公元前两百年至公元一百年间在印度盛传开来。它采纳不同的亚洲文化,吸收了印度教和道教的精髓。北传佛教强调慈悲和信仰,以普渡众生成佛为目标。它包括了禅宗、日莲宗和净土宗。

密宗或藏传佛教大约在公元七百年于印度崛起,由印度佛教僧众传入西藏,弘扬持密咒的佛法。因参杂了当地苯教文化,使密宗具有独特的修习法,它较倾向于仪式、诵经和观想。佛教最著名的人物达赖喇嘛就是密宗的精神领袖。

佛教的不同派系可说是不同口味的冰淇淋,同一种东西,却以个别的方式接引不同的人。

不同派系采用什么语文?

佛陀时代通用的语文是巴利文,梵文是印度教的婆罗门与僧侣使用的主要语文。佛陀选择用巴利文说法,因为他希望更多人学习他的教导,并从教导中受益。

南传经典用巴利文书写及发音,北传佛教(包括禅宗)和密宗则采用梵文。

本网站的佛教词语采用巴利文,因为它最接近佛陀的语言。

 


 

主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