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人人都能
上天堂
只要行善
基本佛学
多问多答
每日修持

印度朝圣之旅
照片展

下载 
(只限英语)
联系和资料
免费书册
留言箱
捐款
关于我们
 

 

每日修持


礼敬、归依和五戒

每日修持没有一定要遵守的条规,良好的修持是先向佛陀致敬、然后三归依和受五戒。这可在佛像前以诵经方式进行,如果没有佛像也无所谓。

你可用最真诚的心,诵此经三遍,以表达对佛陀的敬意和感恩他的教导: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

或用巴利文念诵:

南摩    塔舍    巴咖瓦陀   阿拉哈陀   三玛   三布达舍

 

一般上,佛教徒会念诵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来肯定自己作为佛教徒的意愿。当你念诵时,可观想佛陀对着僧团教导佛法

我归依佛,我归依法,我归依僧。
我再归依佛,我再归依法,我再归依僧。
我三归依佛,我三归依法,我三归依僧。

巴利文:

菩当   萨拉囊   噶甲米
达芒
   萨拉囊   噶甲米
桑刚   萨拉囊   噶甲米

都地扬比    菩当   萨拉囊   噶甲米
都地扬比
    达芒   萨拉囊   噶甲米
都地扬比    桑刚   萨拉囊  
噶甲米

塔地扬比    菩当   萨拉囊   噶甲米
塔地扬比
    达芒   萨拉囊   噶甲米
塔地扬比    桑刚   萨拉囊  
噶甲米

 

受持五戒时,一面念诵五戒的誓文,一面下定决心要遵守这些基本的道德行为:

1. 我愿持不杀生戒。
2. 我愿持不偷盗戒。
3. 我愿持不邪淫戒。
4. 我愿持不妄语戒。
5.
我愿持不酗酒、不服用毒品戒。 

 



禅修

禅修时,有些人会直接进入禅修法门如内观禅等,有些人则先做慈心观,有些则在禅定后才修慈心观,因为禅定后心境较平静和专注,这只是个人的选择。不过,就算是短暂的禅修都对我们有益

如果能偶尔在禅修时修习慈心观,以培养慈悲心和同情心,那会更好。我们发慈悲心的对象不只是亲人好友,也要包括一切众生,无论它们的体形是小、中或大,看得见或看不见,近或远等等。

 



功德回向

禅修是一种善行,能累积功德,禅修后若能与他人分享禅修的福报,那更好,这就是功德回向

回向时,愿将累积的功德,与往生的亲友及一切众生分享。这不但培养布施心,也让众生分享善行的快乐。

实际上,任何善行,如当义工帮助较不幸的人士,或慷慨捐献帮助老、病和贫穷的人,乃至和人讨论佛法等,都可作功德回向。

人生有起有落,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应以慈心观和功德回向,作为修持的重点。必要时,修习后可祈求有能力帮你渡过难关的众生,助你一臂之力。

根据过去的业报,情况可能很快就好转,千万别忘了感恩和致谢。

 



心智觉知

与内观禅有关的心智觉知是很有效却常被忽略的修持法。修习内观禅能逐渐增强我们的自我觉知,使我们有能力看清事物的实相。它已证实对健康有显著的益处,因为它使我们能更好地处理和应付压力。

觉知不只在禅坐时才能修习,日夜都可随时随地修持。当你记得时,要觉知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不论是站着、走着、坐着、还是躺着,就是在某一刻留意自己的呼吸,也是一大跃进。

觉知是通过五官的接触而产生的思想、感觉和情绪。无论这些现象是正面、负面或中性的,都要以平常心去客观观察。

简单地说,就是留心观察所有的事物。例如,当电话响时,可觉知你听到电话的铃声、你要接电话的念头、你拿听筒的动作等等。你甚至可尝试觉知自己一步一步地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

另一个例子是当你怒火上升时,要退一步观察,把注意力从让你生气的人或事移开,只认知那是‘怒火’,然后找出怒火的内在源头、动怒的原因和对象、甚至‘估计’怒气的程度。

这并不容易做到,但渐渐地你就能觉察怒气如何升起和消失,最后当面对任何烦躁和困难时,你就会比较容易保持冷静和觉知。

在这里强调的是当下的自觉,以平常心来观察。过去的,就算是一分钟前,也已过了。未来还没发生,也未必和想象中的一样,不要沉迷过去,也不必想像未来。仔细观察现在、活在当下,这才算真正活着,才能认清生命的本质。  

 



学习和分享佛法

如果有时间,你不妨每天学一些佛法,然后与有兴趣的人分享,就像分享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

佛陀说:报答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世界上和养育我们恩德的唯一方法,就是教导他们佛法。

作为父母,为孩子做的最了不起事情,就是与他们分享佛法,提供良好的佛学基础

佛法分享是今世的礼物,也是未来许多世的礼物。

 



仁慈

总之,为人要坦诚、有耐性和谦虚,尊重他人,善待万物。


达赖喇嘛 The  Dalai Lama):
我的宗教很简单。我的宗教是仁慈。

 



佛陀教导我们,通过布施、持戒和禅修以达到今世平静和快乐、来世轮回善道,最终达到涅槃的喜悦和自由。  

这个方针容易遵守,每天修持也不太困难。 

每个人都会犯错,偶尔犯错,不要太在意,持续修行。

你自己尝试走走佛陀的道路吧!

 

 

 

主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