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个部分的“只要行善”评论了佛陀重要且知名的四部经典: 受教育的现代人越来越需要一种没有虚构的神话、没有惩罚的威胁、及不抵触科学与逻辑的心灵教导。 这个年代,单凭信念和崇拜是不够的。佛教的教义,实际而一致、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满足有智慧和好奇心的人,对今日社会有极大的吸引力。 这里呈现的经典就是此类教学的好例子。 经文以现代的手法和语言呈现。它们被划分成章节,加上标题、分段和解析,阅读起来较容易。
简介 佛教被视为高深的灵性修行,以普度众生或证得涅 槃为崇高目标。 然而,常被忽略的是,佛陀教导有 关生活教育、家庭教育、经营业务和人际关系。 佛教在古印度能迅速盛传,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佛陀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有高超的教学技能。他能觉察听众的道德和灵性的修养层次。 例如,当他发觉听众还达不到理解四圣谛或八正道的层次时,他会教导更容易掌握和接受的基本教理。 他对普罗大众多讲解布施和持戒的益处,只要他们能接受和实践这些教诲,今生就能享有更美好的生活,来生有好报,甚至投生天堂。学习和实践这些基本教导为他们种下来世继续修行、达至涅槃的 佛陀明白向尚未准备好的人讲解高深的教理是无效和不实际的,那只会使他们混乱,甚至脱离佛 如果佛陀没有因材施教,佛教可能不会长存。为了使听众得到最大的益处,他更换教学风格、内容和深度。这种灵活性为佛教的生存、传播和成功作出贡献。 同样的,今日社会迅速改变,过度注重物质生活,造成多数人对于在日常生活有直接运用的教导更感兴趣。因此,本书呈现了实际和朴实的教理,对多数人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作为学佛历程的起点。实践后,这些教导将成为更高理想和提升修养的垫脚石。 本册子包括《教诫新嘎喇经》(在家居士的品行规范)、《长膝经》(幸福的条件),《毁灭经》(堕落的 原因)
和《吉祥经》(祝福的开示)。它有系统和全面地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甚至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行为准则,并逐步指引人们进入高深的佛法。 不过,我要强调的是这些教理并非佛陀的指令。
佛教没有所谓天神设下规则,不遵守将永困地狱受惩罚的概念。佛教不提倡奖赏和威胁,只有学习知识、通过探討、发问,正确理解后,才能真正地实践佛陀的教诲。
佛教徒不必盲目信仰和崇拜,因为盲目信仰和崇拜能导致武断、固执和刻板。佛教鼓励发问、探询,因为这是培养优良品格、开通思想及智慧的方法。 本书不讲神迹,或神秘事物。佛陀的教导从未使用超自然的仪式或违反逻辑的论调。
一切都合理、明确、符合现实,且非常有用。这些教理并不困难,不论是佛教徒和或非佛教徒,都能修持。 敞开心扉接触这些教导,只要尝试去观察和实践它, 我们将能很快地在今生或来世获益。
|
下页 | ||||